发布时间:2021-01-22 信息来源:http://www.dgxjwj.cn/
(1)顶针安置应使顶出力尽量平衡。结构杂乱部位所需脱模力较大,顶针数量应相应添加。
(2)顶针应设置于有用部位,如骨位、柱位、台阶、金属嵌件、部分厚胶等结构杂乱部位。骨位、柱位两侧的顶针应尽量对称安置,顶针与骨位、柱位的边距离一般取D=1.5mm。别的,应尽量保证柱位两侧顶针的中心连线通过柱位中心。
(3)防止跨台阶或在斜面上设置顶针,顶针顶面应尽量平缓,顶针应安置于胶件受力较好的结构部位。
(4)在胶件较深的骨位(深度≥20mm)或难于安置圆顶针时,应运用扁顶针。运用扁顶针时,扁顶针处尽量选用镶件方式以利于加工。
(5)防止尖钢、薄钢,特别是顶针顶面不可碰触前模面。
(6)顶针安置应考虑顶针与运水道的边距离,防止影响运水道的加工及漏水。
(7)考虑顶针的排气功能,为了顶出时的排气,在易构成抽真空的部位应安置顶针。
(8)有外观要求的胶件,顶针不能安置在外观面上,应选用其它顶出方法。
(9)关于透明胶件,顶针不能安置在需透光的部位。
二、模具顶针选用准则
(1)选用直径较大的顶针。即在有满意顶出位置的情况下,应选用较大直径、且尺度优先的顶针。
(2)选用顶针的标准应尽量少。选用顶针时,应调整顶针的大小使尺度标准最少,同时尽量选用优先的尺度系列。
(3)选用的顶针应满意顶出强度要求。顶出时,顶针要承受较大的压力,为防止小顶针曲折变形,当顶针直径小于2.5mm时,应选用有托顶针。